張志和的一首詞,被蘇軾全盤抄襲,卻又開創出新詞體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宋仁宗沒有開疆拓土之功 為什麼被尊為千古第一仁君?
詞在宋朝達到瞭創作和藝術上的雙高峰,但詞的形成一般在唐朝中末期,雖然創作的數量和宋詞相比極少,但也可以稱得上是首首精品,張志和的《漁歌子》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作品: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代: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的詞保存下來的隻有《漁歌子》五首,張志和是一位山水畫傢,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於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鬥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麼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瞭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瞭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後,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瞭填詞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