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屈原為何選在“鬼節”投江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怒發沖冠”與典故
屈原早年曾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持外交事務。屈原主張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誹謗,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305年,屈原竭力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未能如願,反而於楚懷王二十四年被逐出郢都,流放漢北。後又因小人的讒言被楚頃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江南。
網絡配圖
奸佞小人的中傷、昏庸帝王的放逐讓屈原有志難舒,面對楚國之危難、民生之多艱而無可奈何,屈原唯有帶著滿腔憤懣,投身汨羅江中。
屈原投江之日,正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楚郢都被秦攻破的日子。而據國內專傢考證,屈原在世時,農歷五月是楚國南方的兇月,五月初五是兇日和鬼節。為何屈原會選擇這麼不吉利的一天瞭結性命呢?
淑浦屈原學會副會長舒新宇認為,屈原早已萌生瞭“忽乎吾將遠行”的離世思想。在《離騷》中屈原兩次說到要像彭咸那樣投水而死。彭咸為殷朝賢臣,當年因進諫不成而投水自盡。此後,屈原在《思美人》、《悲回風》中同樣多次提到“彭咸”。舒新宇認為屈原的投江自盡,是“經過長達十多年的深思熟慮,當然會有一番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