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與張栻的“樓記緣”
文章分類:南宋
□鄒全榮
讀《宋史·道學傳》得知,朱熹與張栻並列一傳。其一是因為朱張二人的學術思想傾向一致,其二是因朱張二人交往甚篤,研討學術相互切磋,所出成果相得益彰,共同繼承並發展瞭二程的理學思想。在朱熹與張栻之際,他倆還有一則與《曲江樓記》相關的緣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要瞭解的是什麼原因促使朱熹寫《曲江樓記》的。
這得從張栻在江陵任知府說起。實際上,《曲江樓記》是朱熹一生中友情難卻的唯一應酬之作。朱熹沒有親臨江陵,更沒有登曲江樓。此樓記文字尚簡煉優美,篇章佈局也簡約清晰。但因不是親臨曲江樓產生的實景創作,不免給後人讀此樓記時留下一大遺憾。朱熹對寫這篇記,他也坦誠:“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范公之書《嶽陽》。”正是因為朱熹沒能身臨其境,他無法把江與樓的景致,描寫得像《嶽陽樓記》一樣景觀純美,抒寫胸臆也略遜色於范仲淹,意境也乏深邃之美。
淳熙四年1177),朱熹即將完成提舉武夷沖佑觀期間,他完成瞭集理學之大成的代表作《論語集註》、《孟子集註》。淳熙五年1178),比朱熹小三歲的張栻知江陵。張栻1133-1180)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謚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傢。不幸的是到瞭淳熙七年,四十八歲的張栻病逝於江陵。張栻在江陵的兩年從政經歷,為官履歷雖短,但學術頗有建樹。張栻的短暫人生,在江陵任上劃上瞭令學術界惋惜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