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肇早期學說、蘇俄道路與郭沫若的思想轉變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原編者按:如果要想理解郭沫若及其行為,那麼就不能把他單純地視作一個書齋文人。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相比於學者和文學傢,革命傢才是郭沫若的首要身份。而他正是在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及與孤軍社論戰的過程中,批判清算瞭河上肇早期學說對中國革命的消極影響,才逐步完成瞭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跟那些批評郭沫若善變,或指責郭沫若僅憑權勢轉移而改變自己觀念的看法不同,郭沫若本人在1924年、1951年、1959年等不同時期反復追認,認定自翻譯完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後,他的思想就定型瞭,再無變化。[1]有關郭沫若與河上肇之關系,學界不乏探討,[2]但有一個關鍵事實卻未引起重視:河上肇在自傳中認為,在1928年前,包括1922年寫作《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時,他還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3]而郭沫若卻從中獲得瞭馬克思主義者的自覺,背後是否有更為隱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