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魯迅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郭沫若曾參加南昌起義為何 1958年才登報入黨?
去年十月是魯迅逝世80周年紀念。我們似乎已經習慣瞭淡忘和漠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魯迅。
是魯迅提出瞭“民族的脊梁”這個概念,是魯迅在中華民族遭到列強侵略時“痛打落水狗”,是魯迅關註著祥林嫂和孔已己這樣的苦人,是魯迅在涼薄的人生中發出鐵屋中的吶喊,是魯迅從封建禮教的經典中發現每頁寫滿瞭“吃人”的字樣。
魯迅敢笑,笑那“二醜藝術”;魯迅敢罵,罵那“千夫所指”;魯迅敢哀,哀那不幸的蕓蕓眾生;魯迅敢怒,怒那被人打瞭,還隻會說“兒子打老子”的阿Q們;魯迅敢諷,諷刺那些幫閑的無聊文人;魯迅敢愛,愛那“劉和珍君”和“左聯五烈士”。
魯迅在那樣的一個迷茫的年代裡,用他的筆書寫著中國世間萬象,想給迷失的人們找到一條光明之路。但是,魯迅是孤獨的,魯迅本人也是迷茫的、矛盾的。就如同蘇格拉底在一個民主的城邦裡宣揚一些獨特的言論而被“民主”地送上瞭審判臺一樣。
魯迅關愛青年,他欣賞青年時的劉半農,稱他是“一條清澈的小溪”,他寧願愛這種淺陋的明澈,也不喜歡那深不可測的爛泥塘。他甚至還為一些年少輕狂的青年學生上街買鞋,他的身邊還曾簇擁著一群才氣橫溢而又清貧的文學青年,如蕭紅、蕭軍等,他無私的援助著這些青年。但是後來他卻遺憾而痛心地發現“傷害青年的大抵是青年”,不得已“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估計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