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明末亂世誰能力挽狂瀾?
李定國,早年追隨張獻忠參加明末農民起義。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成為張獻忠手下第二號大將!統帥兩萬精兵追隨張獻忠進入四川、湖北,一度射殺明軍上將張令。二十一歲崇禎十四年)的時候,奉命奇襲襄陽,擒獲明朝親藩襄王。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稱制,李定國受封安西將軍,位僅次於孫可望,是大西政權的第三號人物。時年不過二十四歲。李定國少年英武,軍中稱之為“萬人敵”和“小尉遲”,張獻忠戰死後,李定國隨孫可望轉戰滇、黔,建立瞭以昆明為中心的著名的“四將軍”政權,李定國稱安西王。特別是李定國忍辱負重、尊重孫可望的國主地位,為鞏固雲南基地立下汗馬功勞,他率兵歷時三個月擒獲作亂滇省的沙定州,使得滇省大安,也因此有瞭資本可以和滿清、南明進行周旋。李定國最早提出聯明抗清,並且主張進占巴蜀、飲馬長江。然而,孫可望隻為個人打算,他對於李定國功高明顯十分嫉妒,曾經借口他事責打李定國,李定國以大局為重 ,沒有計較,此後,孫可望公開叫價要求南明方面封他為秦王,李定國深不以為然。公元1649年明永歷三年、順治六年),李定國親率部隊,一鼓蕩平貴州,使滇省、黔省聯成一片,聲威大震!公元1652年明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清軍南下,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面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面交鋒。李定國請纓抗戰,率軍出全州,約法五條:不殺人、不奸淫、不搶財貨、不宰耕牛、不放火,有力地保證瞭軍紀和部隊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