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戲曲第一人”阮大鋮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明代小說傢吳承恩的作品 吳承恩的經典代表
清朝乾隆年間的文人、戲曲傢李鬥花30年的時間寫瞭一部筆記《揚州畫舫錄》,其中有不少珍貴的戲曲史料,而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安慶色藝最優”六個字。
明清時期,民間戲班數不勝數,安慶戲曲因何“色藝最優”呢?其實,給予安慶戲曲如何評價的並非李鬥一人。揚州人焦循在《劇說》中記述瞭安慶梆子演出《桃花女與周公鬥法》、《沉香太子劈山救母》等劇所表現的思想內容,並予以高度肯定。當時,中國戲曲界經歷瞭一場激烈的“花雅之爭”。權貴與正統文人認為昆曲“雅”,而其他各地戲班唱的戲曲為“亂彈”。“花部”的“草臺戲”是比不上“雅部”的“堂戲”的。但焦循認為“花部原本於元劇,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郭外各村,於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叟、漁父,聚以為歡,由來久矣。自西蜀魏三兒倡為淫哇鄙謔之詞,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輩,轉相效法,染及鄉隅。”郝天秀(懷寧人),被稱為“昆、亂益精的戲曲全才”。清朝大詩人趙翼是個戲迷,他看瞭幾場郝天秀的演劇,興奮不已,做詩《坑死人歌》,贊美“郝郎”。三慶班的高朗亭(安慶人),到北京時才16歲,演旦角,擅長二簧腔,技藝精湛。小鐵笛道人《日下看花記》中稱他:“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