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母愛“孟母教子” 平凡又嚴慈的人生第一課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司馬錯百戰百勝令六國膽寒,蘇秦首次連縱六國抗秦
母親與哲學看起來毫不相幹,但在哲學與政治的比較中,卻是另外一番境況:政治是外在的,哲學是內在的;政治是現實的,哲學是想象的;政治是欲望的,哲學是心靈的……更形象地說,政治無異於我們的父親,哲學無異於我們的母親。
從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看,政治多為史學素材,史學註重客觀;哲學多為經學內容,經學傾向闡釋。所以,經學時代,曾國藩提出“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傢書》卷3《致諸弟述求學之方法)》);後經學時代,91歲的馮友蘭1986年3月寫下瞭“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剛日讀史,柔日讀經”的對聯,把曾國藩的意思倒瞭過來。一旦瞭解這一點,並把母親與哲學這一深層隱喻投射到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層面,或許你會脫口而出:又有哪一個哲學傢不是母親的兒女?又有哪一個哲學傢不曾深深地承受母親的慈愛?
人,每一個人,都隻是人而不是神。母親的身體是我們每個人最先的棲居地,母親的愛是我們每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孟子何嘗不是如此?孔子、孟子都是三歲左右遭逢喪父之痛,由母親撫養成長,但神奇的歷史給予孔母、孟母的待遇卻十分不同。據說孔母年輕的時候與年老的孔父野合,於是生下孔子。難道孔母今天的默默無聞,真的與此有關?相比之下,看一看西漢大學者劉向的《列女傳·母儀傳》說的——“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尤其是仔細品味那四個情節簡單、但流傳千古的民間故事——三遷、殺豚、斷機、休妻,我們不難知道孟母的赫赫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