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節不保的大宋名相寇準:且向樽前聽艷歌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王安石與“鵪鶉案”
“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何須問,且向樽前聽艷歌!”這首包含情色的頹廢詩,如今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作者竟是寇準。寇準,字平仲,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即公元980年,高中進士,淳化三年,即公元992年,晉升參加政事,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出任宰相。寇準寫詩也寫詞,詩詞的風格都很婉媚,沒有什麼陽剛之氣。
說起來,大宋王朝向來不乏名相,但如寇準這樣的能夠傢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相還是為數不多的。寇準一生為官40年,清廉正直,謀事有方,以民為本,政績卓著。在朝廷四居相位,先後輔佐太宗、真宗、仁宗三位皇帝安邦治國,功名遠揚,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傢及彪炳青史的一代名相。
寇準出身書香門第,不僅胸藏治國之才,而且聰慧機敏過人。早在7歲那年,他與父親登臨險峻的華山,作瞭一首吟詠華山的詩:“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寇準嶄露頭角,深得其父的好評。但詩文並不是寇準的強項,相比較而言,還是他偶作的幾首小詞更出名。他在陜西渭北一帶任職時曾寫下一首題為《陽關引》的送別詞,構思新穎,意境開闊,情調溫婉而不哀艷,被《苕溪漁隱叢話》評價為“語豪壯,送別之曲,當為第一。”其詞曰:“塞草煙光闊,渭水波聲咽。春朝雨霽輕塵歇。征鞍發。指青青楊柳,又是輕攀折。動黯然,知有後會甚時節。更盡一杯酒,歌一闋。嘆人生,最難歡聚易離別。且莫辭沉醉,聽取陽關徹。念故人,千裡自此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