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宋清官包拯一生為什麼很少有朋友?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米芾《虹縣詩》最美的那些字
包拯(999-1062),字希仁,漢族,北宋廬州(今合肥)人,天聖進士。累遷監察禦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佑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謚號“孝肅”。他是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的官員,是黎民百姓呼喚清官與盼望治世的精神寄托,他是集中體現秉公執法、一身正氣的精神力量……他被後人演義成無所不能的超人,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間最具號召力的代表公平與正義之化身,他的影響力遍及海內外華人世界。
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傢包姓名門望族誕生瞭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傢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麼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為富貴逼人的獨生子,父母寵愛備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一樣。封建地主傢庭子女要想顯達於世,不外乎走上科舉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傢教育,作為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29歲那年,他中瞭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如今說法,等於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