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天可汗”制度:諸蕃推舉的世界盟主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唐太宗為何想要立李恪為太子的殘酷真相
公元七世紀的初唐,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振奮的時期。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以其超群的謀略,以霸道滅其國,以王道收其心,在以三千鐵騎滅東突厥之後,成功令西、北諸民族臣服,共上尊號“天可汗”,此段史實大傢耳熟能詳,但對於天可汗的具體含義和他所代表的權威,卻各說不一!
李世民
天可汗,又名“天至尊”,全名“皇帝天可汗”,貞觀四年太宗由四夷君長上此尊號,從此塞外諸族尊中華天子為“天可汗”,意為太宗不僅為大唐皇帝,更為西北諸蕃共尊的萬王之王,“敬之如父,禮之如天”。
而天可汗之所以被人稱道,不僅在於其稱呼上的尊貴,更在於一種實質性的政治體系。太宗以大唐皇帝身份下行可汗事,其成員國既維持胡風,又接受大唐官職,日人內田吟風稱之為“胡、漢二重體制”,谷川道雄定為“胡、漢二元體制”,陳寅恪稱為“胡、漢分治”,劉學銚稱為“雙軌政制”,雷傢驥謂之“一國兩制”。
大唐皇帝被擁為天可汗後,即需維系國際和平,仲裁各國間之紛爭,為天可汗之首要任務。維護各國獨立,不受強國侵略,為天可汗另一職責。為表示對天可汗之絕對服從,各國嗣君即位,必由天可汗下詔冊封。各國軍隊必須接受天可汗之征調,亦得受征至中國平亂。征吐谷渾征高麗等等,都有征發西域各族軍隊參戰。平安史之亂,亦有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