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而復叛的施瑯:為何背叛鄭成功投降清朝
文章分類:清朝
導讀: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無論是誰。隻要維護兩岸統一,就會名垂青史,受到中華民族的愛戴。談到海峽兩岸的英雄人物,人們會對驅除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油然而生敬意,而對於平定臺灣的傳奇人物施瑯大將軍則知之不多、不深。讀完安然所著《施瑯大將軍--平定臺灣傳奇》,掩卷而思,一個完整、真實和高大的施瑯形象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施瑯,生長在明清之際,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這使當時各種人物的抉擇頗傷腦筋,同時,也使得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感到撲朔迷離,難以準確把握。安然擺脫瞭所謂正統觀念。對施瑯反復多變的前半生,給予瞭恰如其分的定位。
施瑯的多變,是應時而變。一變:1646年(順治三年),鄭芝龍見清兵席卷中原,南明政權大勢已去,率心腹部將500人,分乘5艘戰船抵達福州投清。其中包括施瑯。二變:1649年(順治六年),擔任清朝總兵的施瑯在廣東陷入絕境之際,出人意料地得到鄭成功的禮遇。於是,他就跟隨鄭成功走上瞭反清復明的道路。他的部將數千人成為鄭成功的重要力量。施瑯為鄭成功獻計獻策,並親身參與襲取廈門,立下卓著戰功。三變:由於鄭成功與施瑯個性反差、矛盾激化,造成施瑯的父兄被殺。施瑯遂離開鄭成功,第二次降清。安然的評價是公允的:施瑯第二次降清,屬於被逼上梁山,談不上個人品質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鄭成功盛怒之下,輕率地錯殺施瑯的父親弟弟,才導致施瑯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將領投入清軍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