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無法償還的情
文章分類:戰國
文/李林
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屈原,他是戀鄉?還是愛國?“同姓無可去之義,有死而已”,“去則國而從亡”二者兼有。實則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隻是一個胚胎,因為他的愛國隻局限在宗族之國,而非民族之國;所以他不欠楚國,卻欠整個泱泱華夏。
屈原之死,是以超級極端的方式結束瞭自己的一生;不能是獨醒,也不能是獨憂,隻能說是特立獨行。精神的不死,隻能說在當時這種精神價值觀已經非常瞭不起。偉大的思想傢王船山後來隻是這樣說屈原:“為楚之人民社稷哀。”可見屈原精神層面上的局限性。換位思考,王船山的大義凜然,高風亮節比屈原要高出很多。
歷史的演變讓後人逐漸對屈原有瞭更中肯的定位。一, 《史記》有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二,又有說:“強秦滅楚前,秦國對楚王的妥協退讓,並不滿足。楚頃襄王十九年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楚割讓上庸、漢北地;第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鄧、西陵;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瞭郢都,頃襄王隻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這兩項史料分析才是後人為何推崇屈原精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