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曲學修養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八大山人繪畫藝術的貴族意識
湯顯祖雖享譽劇壇,但在戲曲史上,人們對他的音律主張與實踐並不都是肯定的。所謂“湯沈之爭”給人們的印象是,湯顯祖的曲學修養似乎欠佳。這一印象是否符合事實,不妨從他的唱曲活動入手,略窺一二。
湯顯祖幼而好樂,讀書侍親之餘,往往“載音於彤管”。十五歲開始研習聲歌之學,成年後,“戲逐詩賦,歌舞遊俠”。湯氏留存後世的詩文中對此頗有記載。他常常與友人“歌隨鳳咮管,酒酌龍頭鐺”,“歌風揚激楚”,“冰弦傍松吹”。他鄉遇見故知時,往往“勞愁未覺歌聲短”,甚至“為子酣歌劍花折”。湯顯祖接觸的音樂種類非常豐富,宴席時曲,太學雅樂,及竹枝詞、越人歌、漁樵歌等民間小調,乃至山東巫歌、遂昌社鼓等,都是他留意的對象。他本有演唱才能,加之愛好廣泛,雅俗並蓄,構成其作為曲傢的深湛修養。
臨川、宣城和南京三地對湯顯祖曲學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嘉靖三十九年,湯顯祖十一歲時,曾任浙江佈政使的宜黃籍人士譚綸把海鹽腔引入江西,此後三四十年的時間裡,海鹽腔逐漸弋陽腔化,成為當地最流行的聲腔。鄉音鄉曲的浸潤對湯顯祖的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萬歷四年三月,湯顯祖前往南京國子監遊學途中,順道在宣城作客,結識瞭梅鼎祚、沈君典、龍君揚、薑奇方等曲傢,並在梅傢觀劇習曲。梅氏傢樂系昆班,這是湯顯祖較早受昆山腔熏陶的記載。以此為轉折點,其見識突破傢鄉戲的局限。在南京,他領略瞭昆山腔的繁盛。南京是昆曲活動的中心,各地曲傢均到此逞才獻藝,湯顯祖在這裡遊學與任職共七年,時常與曲友們聽歌琢曲,對昆山腔習染漸深。此外,他和皖南、三吳、浙東的一流曲傢都有琴歌往來。此數年中,湯顯祖曲樂積累日漸豐富,形成宏大的曲學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