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泯恩仇:白話小說開創者的魯迅,給我們帶來瞭哪些古體詩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母親去世,袁氏族長卻不讓葬入祖墳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傢、思想傢,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傢”。
我們熟知的魯迅是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創者,《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但是魯迅的另一個身份卻鮮為人知。
魯迅先生是現代作傢,然而他的古文底蘊又何其深厚!他出身真正的書香門第,傢學淵源是一流的,上學又在“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授業於“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宿儒壽鏡吾老先生,後來雖然轉入“江南水師”、“南京路礦”等“兩學”,乃至留學日本,但還是研讀瞭大量古書,且涉獵之廣無人可及。功底既深厚,應用亦自如,比如他的為數不多的古體詩,真是爐火純青,連大學問傢郭沫若先生也深深為之折服,說:“魯迅先生無心作詩人,偶有所作,每臻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