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楚七國之亂是怎麼發生的,劉邦的侄子為何要起兵“清君側”?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韓信被殺之後,蕭何流淚說瞭這句話,至今不知是真是假!
“吳楚七國之亂”說的是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漢景帝下達“削藩令”之後,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諸侯王發動的一場叛亂。
戰爭起因
漢文帝像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期,那位被後世稱為懷才不遇的典型的賈誼,就曾經多次上書請求削藩,他認為,當年高祖定天下之後分封瞭大量同姓諸侯王來鞏固劉氏江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失,諸侯王們與皇帝、諸侯王之間的關系漸漸疏遠,甚至彼此老死不相往來,便有不再效忠朝廷的可能,而削藩則可以盡量避免這種問題。漢文帝把這個問題留給瞭他的兒子漢景帝。在景帝二年公元前153年),晁錯上“削藩策”,他認為大漢已經到瞭最危險的時刻,而危險不是匈奴而在劉傢蕭墻之內:“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當前隻有先下手才能避免亡國之禍。漢景帝決定立即采取措施:他下令削奪瞭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