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大夢被皇太極戳破: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發生的背景:歷史學傢通常把皇太極於崇禎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征掠稱為“己巳之變”。這次戰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從宏觀上來說,它標志著雙方戰略形勢的又一次重大轉變。明朝的堡壘推進、經濟封鎖和外交聯盟政策都在此役後逐漸瓦解,永久性地失去瞭戰略主動。從微觀上來說,此役又帶出瞭好幾個關鍵的話題:如督師袁崇煥之因反間而被逮殺;如山、陜、甘等地勤王軍之嘩變,成為明末農民起義之關鍵力量;如崇禎又被迫再次加餉,終於陷入財政死循環;甚至因為此役的緣故,九邊嚴防北寇,西北等地得不到米糧接濟,饑民大起,從而使得無業遊民李自成得以起事,最終成為明朝之掘墓人。種種前因後果,皆在這次事變中交錯纏結,令後來讀史者嘆惋不已。這次戰役從崇禎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金兵入口開始,直到崇禎三年五月底阿敏等人全數退出關外為止,歷時七個多月,本文按各種史料略述其發生的背景情況。天啟六年1626)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死於靉雞堡,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當時,他所要面對的形勢是相當不利的。從政治上說,努爾哈赤遺命諸王共同議政,皇太極要與其餘三大貝勒共同並坐,其權力並不穩固集中,內部鬥爭十分激烈。從軍事上說,努爾哈赤晚年有好長時間並無征戰,最後一次大的戰役敗於寧遠城下,軍隊士氣不振。在戰略形勢上,後金雖然開疆拓土,但困難相當之大:西南面是堅固的寧錦防線,從正面硬攻傷亡必重,也沒有什麼意義。東面是朝鮮和明朝的毛文龍部,雖然力量不強,但總是在後方不斷騷擾,是一大隱患。而且毛文龍的海上基地成為遼東漢人逃難的收容所,從遼東前後逃去之人“數十萬計”。八旗人口有相當大的比例要連年征戰,耕作勞動大多靠遼東漢民和奴隸,難民不斷逃走,嚴重損害瞭後金的經濟力量。而西面則是四分五裂的蒙古諸部,雖然從努爾哈赤起後金就把與蒙古的聯盟看作最重要的政策,不斷拉攏之,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部落並沒有完全歸附。除瞭與科爾沁等部關系比較穩定外,蒙古最強大的察哈爾部林丹汗與後金長期交惡,勢不兩立。鄰近的喀爾喀部在明朝的挑撥利誘下,前後三次背盟,進攻科爾沁,襲擊後金的使者,搶掠財物。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等部散居各處,並不聽命。後金在軍事上處於一個孤立的被包圍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