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吳起殺妻求將是人品有問題嗎?
廉史鏡鑒
《莊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裡有一句話,“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大意是,利用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這樣怎會受到牽累呢!
類似的名言還有不少,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為物使。”荀子也講:“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這些言論都是教導人們不要為外物所役,要做物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不物於物”才能“逍遙”
在莊周生活的那個年代,“物”還是比較匱乏的。彼時莊子就說出這樣的睿言智語,著實令人感佩。莊子的這句話既沒有否定“物物”,也沒有一味強調“不物於物”。既能得心應手地“物物”,又能保持“不物於物”的心境,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
當今時代,科技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諸多便利。人可以“物”的“物”與日俱增,“物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與此同時,“物於物”的人也日益增多。
“物”本來就是用來“物”的,人要主導、駕馭、使用“物”,而不是被“物”所“物”、所“累”、所“役”。如果“物於物”,“物”反而成瞭負擔、累贅,人也就成瞭“物”的“奴”。心為物役,是一件可悲的事。
“物物而不物於物”揭示的正是一種平衡之道,當秤盤裡的“物物”過重,發生傾斜的時候,“不物於物”的提醒就變成瞭“另一種秤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