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屈原》:一首深蘊哲理的史詩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名傢解讀莫言演講:有莊子般智慧 故事有宗教寓意
【鑒賞】
看完呂育忠編劇,楊小青、於偉萍導演的新編越劇《屈原》,覺得整臺戲就像一首深蘊哲理的史詩,既氣勢磅礴,振聾發聵,又探幽發微,委婉動人。它時而高亢激越,時而沉鬱頓挫,時而涓涓清溪,為屈原樹起瞭一座忠誠與擔當的無形豐碑。全劇終,屈原那長嘯般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仍縈繞於耳,良久不息。
新編越劇《屈原》,是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中國歷代文化名人戲劇創作工程”入選作品。它講述瞭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力圖除弊革新,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合縱抗秦,卻因貴族排擠毀謗慘遭流放,在秦國攻陷楚國後投江而亡的悲壯故事。與纏綿悱惻的傳統越劇不同,它為主人公屈原定下瞭悲壯、恢宏、厚重、詩意的人生基調。在這個人生基調中,編導置屈原於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的矛盾沖突中,全劇將凝聚在屈原身上的人格美通過對比、沖突、側寫一點一點揭示出來,從而引發當代人對忠誠、堅守、信念、生命價值的深沉思考。
劇中的屈原,將忠誠、奉獻、責任、使命、擔當集於一身,很好地表現瞭屈原那種超越歷史、立於天地的超拔之志、高遠之志、忠誠之志,大寫瞭屈原一切以國傢利益、人民利益為重的人生大境界、大格局、大氣象。這種“大”,通過與靳尚的奸佞、南後的自私、楚王的昏庸一一對比,得到瞭淋漓盡致的呈現。如第六場,一襲黑衣被囚咸陽的楚王,與一襲白衣身陷楚牢的屈原,同時出現在兩個時空中。楚王悔恨交加,千古難追;屈原滿腔悲痛,忠誠可鑒。兩人雖身處異地,卻同樣的身披長枷,同樣的泣血對唱,一個嘆的是“身死異鄉孤魂飛”,一個嘆的是“民不聊生國將毀”。同是悲哀,楚王與屈原的境界高下自見。而這種大境界的底座,正是屈原的忠誠與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