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端午節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中國歷史上最蠢的皇帝:楚懷王一再受騙
2016年6月9日,是農歷丙申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2005年11月25日,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9月30日,中國浙江、湖南、湖北等地的端午節及其傳說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說明端午節習俗影響之大。
一、端午節本應稱“端五節”
端午節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一般稱為“五月五日”,專稱“端午”,則可能較晚。有人認為“端五節”之所以叫“端午節”,是因為原來的端五節選擇在五月的第一個午日。也有人認為因周歷建寅,即以正月為寅月,五月為午月,所以“端五”又稱“端午”。但這兩種說法,可能都缺乏說服力。
生活在三國時期至西晉的周處《風土記》一書,記載各地習俗,其書已軼亡,晚唐李匡乂《資暇錄》又名《資暇集》)一書中載有《風土記》關於“端午”應為“端五”的說法:“端五者,案: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焉。餘傢元和中端五詔書並無作‘午’字處。而近見醴泉縣尉廳壁有故光福王相題鄭泉記處雲:‘端五日。’豈三十年端五之義別有見耶。”或許,“端五”變為“端午”,僅僅是傳習之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