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劉備相繼稱帝,為何孫權不稱帝,而是選擇瞭隱忍等待
文章分類:孫吳
東漢建安二十五年220)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第二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曹丕、劉備的先後稱帝,深深刺激到瞭孫權。
從建安五年接掌權力開始,年輕的孫權不僅鞏固瞭孫策留下的基業——江東六郡,而且還實現瞭政權的軟著陸。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野心傢,孫權也日思夜想著早日稱帝。隻是客觀現實不允許那麼做,他必須包羞隱忍。
史載,“權聞魏文帝受禪而劉備稱帝,乃呼問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氣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無以威眾,又欲先卑而後踞之,為卑則可以假寵,後踞則必致討,致討然後可以怒眾,怒眾然後可以自大,故深絕蜀而專事魏。”
傢有三件事,先從緊上來:建安二十四年219)十二月,呂蒙擒殺關羽奪得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滅。劉備隨時有可能率軍順江而下打上門來,孫權必須小心應對危局。次年正月曹操病亡,其子曹丕繼位,時局更添瞭變數。為避免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孫權主動出擊展開危機公關。他一面派使臣聯絡曹魏,觀察時局變化,一面令陸遜整軍備戰防禦劉備東征。曹丕稱帝後,孫權立即上表稱臣,第一時間接受瞭曹丕的“吳王”封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