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歷史皇帝的“廟號”和“謚號”呢?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從清華簡《金滕》看《尚書》的傳流及周公歷史記載的演變
皇帝有三個名詞象征,廟號,謚號和年後,唐朝以前由於皇帝謚號短,就一般叫皇上謚號裡的一個字,比如漢武帝,隋文帝,到瞭唐朝,皇帝謚號很長,就叫廟號瞭,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到瞭明清基本上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就習慣叫年號瞭,比如嘉靖永樂康熙。
最初並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廟號,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傢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並祭祀。合於太廟祭祀稱之為“祧”,“祧”這件事情有實際上的作用。如果每個君王的廟都留下,數代之後為數眾多的傢廟會有祭祀上的困難。而對國傢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另外,由於後世皇帝謚號字數膨脹,且幾乎隻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謚,故謚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瞭謚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