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你真是朕的郭子儀呀!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劉伯溫功成身退後做的三件事:百姓歡呼、朱元璋害怕
明代中前期,明政府最大的心腹之患就是北方蒙古部落。到瞭弘治年間,蒙古部落再次崛起,邊關告急。弘治皇帝命令邊關積極備戰,然而卻忽然發現戰馬不夠瞭。
楊一清1454年—1530年)明朝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籍雲南安寧。幼時即被人稱為神童,成化八年1472年,18歲)進士,後任陜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1502年,48歲)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陜西馬政。
明初茶馬貿易每年可換來幾十萬匹馬,而此時馬匹卻少得不夠用瞭。為瞭增加戰馬,孝宗急需能人來整頓茶馬互市和苑馬寺。經過考查,兵部尚書劉大夏推薦南京太常卿楊一清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督理陜西的茶法和馬政。弘治十五年楊一清走馬上任。
楊一清發現,在邊關對茶馬貿易的管理本應是一體的,但實際卻是分頭領導。例如,馬政由太仆寺、苑馬寺負責,由巡撫兼管,茶馬司由巡茶禦史主持。二者各自為政,互不配合。如此造成的結果是,茶馬司隻管以茶易馬,隻註意完成換馬的數量卻不重視馬的質量。苑馬寺隻管將馬分配給官軍,不管馬匹能否上陣。許多戰馬買來之後,相繼病倒。為此,楊一清主張合二為一,統一管理,由巡茶禦史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