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成就漢武帝不世功業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蘇武牧羊的故事 蘇武牧羊用來比喻什麼
漢朝初年,新的統治集團接受秦亡的教訓,對農民采取讓步政策,減輕剝削,獎勵農耕,給瞭人民暫時喘息的機會。經過漢初六十多年休養生息的時間,自秦末以來遭受嚴重破壞的社會生產,終於在全國人民的辛勤勞動下,得到瞭恢復和發展,並且逐漸超過瞭戰國時期的經濟繁榮。相傳文帝、景帝時,國傢財貨充積,人民比較安居樂業,社會出現瞭富庶景象,所以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特別是景帝時,削平瞭以吳王劉濞(bi)為首的吳、楚等七國貴族的叛亂,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瞭中央集權的統治,為漢朝的興隆與統一奠定瞭可靠的基礎。漢武帝憑借著這樣的物質基礎,做出瞭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業。
漢武帝劉徹,是漢朝開國後六十七年登上帝位的一個皇帝。他十六歲登基,一共統治瞭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在這期間,他進一步加強瞭中央集權的統治。
“罷黜百傢,尊崇儒術”,就是他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議後所采取的一項從思想上鞏固中央集權政治的重要措施。董仲舒把孔子的學說,說成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唯一準則,把其他各傢學說斥為“邪辟之說”。他認為,隻有“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社會秩序)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因此他建議廢除其他各傢學說。同時,他還建議設立太學,專門來培養為地主階級服務的儒生。漢武帝采納瞭這些主張。從此以後,儒傢學術便處於優越的地位,逐漸發展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