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詩言志成為孫中山的文旦 並一舉成為國民黨的政躬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文壇舊事:魯迅為何罵徐懋庸“昏蛋” 林語堂都被騙瞭
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正式創刊。《民報》特邀章炳麟擔任主編,主要編輯則為汪兆銘、胡漢民、吳稚暉等人。
汪兆銘從《民報》的創刊號開始,一直是《民報》的主要撰稿人,汪兆銘以“精衛”的筆名在《民報》上發表文章。
汪兆銘使用“精衛”的筆名,源自《山海經》裡精衛填海的故事,含有對革命鍥而不舍之義。汪精衛的文章邏輯嚴密,筆鋒銳利,有很大的影響力。當時《民報》的主要對手是梁啟超等保守派主辦的《新民叢報》,汪精衛的文章以與保守派的改良主張論戰為主,宣揚暴力革命的必要性。
1906年6月,汪兆銘從政法大學速成科畢業,在260餘名學生當中,汪兆銘成績名列第二。本來公費遊學生在學成畢業後,有歸國服務的義務,同級的大部份同學紛紛歸國。但汪兆銘卻不準備回國,決定留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由於逾期不歸就沒有瞭公費資助,必須自己解決生活問題。幸好汪精衛日語較好,找到瞭一份翻譯工作,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僅滿足瞭自己的生活,還可以資助朋友。汪精衛在決定親赴北京行刺清朝攝政王載灃前,曾寫有一封《致南洋同志書》。書中慨然道:“此行無論事之成敗,皆無生還之望。即流血於菜市街頭,猶張目以望革命軍之入都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