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年前朱熹與張栻的會講:悠然一長嘯 妙絕兩無倫
文章分類:南宋
你也會想看的:嶽飛墓前的五人跪像都有誰?嶽飛被誰害死的?
嶽麓書院內的朱張會講塑像
作為北宋理學奠基者的二程兄弟,其學術經弟子相互授受,輾轉南傳,其中的翹楚當數湖湘張栻與福建朱熹。張栻所受師傳為“二程—謝良佐—胡安國—胡宏”一脈,朱熹所受則為“二程—楊時—羅從彥—李侗”一脈。
二人雖同作為二程的四傳弟子,但因師承、學養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對理學中理、氣、心、性等重要概念、范疇的理解與闡發出現瞭很大的分歧。
朱熹曾簡略地提及他早年從學於李侗的經歷:“餘蚤從延平李先生學,受《中庸》之書,求喜怒哀樂未發之旨未達而先生沒。”這也就意味著他並沒有從他的老師李侗那裡真正地理解《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未發之旨”,也就是學界後來所說的“未發”。在他的老師李侗逝世之後,朱熹進入瞭獨立思考時期。據現代學者錢穆先生考證,正是在這段思考的時期,他結識瞭張栻。隆興元年1163),兩人第一次見面。翌年,兩人又在豫章第二次見面。這次見面,朱熹對張栻留下瞭很深的印象,他極力稱贊張栻,稱其“名質甚敏,學問甚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德才兼備”,既有非常敏銳的先天智慧,又不失後天的好學涵養。此外,這次會面之後,張栻向朱熹介紹瞭他的老師胡宏的思想。之後,朱熹在對胡宏《知言》的閱讀過程中自有所得,並就《中庸》的“未發”之旨,與張栻通過多次書信往來進行瞭討論。應當說,在這一時期中,朱子與張栻的討論,促成瞭他在丙戌年乾道二年)的“中和舊說”之悟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丙戌之悟”。此後,二人又有著名的“中和舊說四書”,就《中庸》的“中和”問題也就是“已發、未發”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討論。正是在雙方這一德性相互契合、學問有待商量的背景下,促成瞭第二年兩人的再一次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