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族屬考古的理論與方法——希安·瓊斯《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讀後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曾秘密計劃遠征菲律賓
英國考古學傢希安·瓊斯的《族屬的考古》中文版在國傢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的支持下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英文版問世迄今剛好20年,正如瓊斯教授在中文版序中所言,由於獲取本書的難易和語言隔閡,以及各國考古學傳統的特點和對新理論和新方法接納程度的不同,從考古學文化來分辨過去族群在世界許多地方依然故我,特別是那些擁有悠久文獻的國傢。
從考古學文化分辨過去的族群也是長期困擾我國學界的問題。由於我國考古學缺乏人類學理論的支撐,給透物見人的操作帶來瞭很大的困擾。這本書全面回顧瞭文化與族群考古推理的歷史淵源以及社會和范式變化帶來的新認識,特別是對古今族群身份和物質文化與族屬關系的民族學考察,對我們啟發很大。
考古學這門學科從誕生伊始,就被用來尋根,將國傢和民族上溯到某個想象的最初源頭。在20世紀初歐洲民族主義大背景下誕生的文化歷史考古學,用考古學文化單位來分辨過去的人群或族群,或將某種器物或紀念物賦予某種身份成為研究的核心。這種方法最初由德國考古學傢科西納首創,來後被英國考古學傢柴爾德發揚光大,成為20世紀上半葉世界各國考古學研究的主要范式。柴爾德說,文化是一種社會遺產,它對應於享有共同傳統、文化機構和生活習俗的一批社群。考古學將一種文化對應該族群,就可望建立起一部歐洲的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