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憶屈原:沒自由城邦,就沒真貴族
文章分類:戰國
端午憶屈原:沒自由城邦,就沒真貴族
每當提及屈原,這位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士大夫,人們大多將他視為“愛國主義”的模范人物,而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貴族精神。
秦朝之後,像屈原這樣遭到朝廷貶謫,從政治傢跌落到民間的“罪臣”,想有尊嚴地活著,自由地思考,恐怕不大可能。但是,屈原卻做到瞭這一點,在流放十八年的日子裡,他延續瞭一個貴族的生活姿態,保持著貴族的尊嚴,自由地思考與寫作。
他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
我們知道,屈原的後半生基本是在流放中度過的。屈原平生經歷兩次流放,僅第二次流放,就長達十八年。
沒人探究一個昔日的楚國大夫,在削去官職之後,如何生活的?
《史記》關於屈原這十八年的流放生活隻有一句記載:
“屈原至於江濱,披發行吟澤畔。”
可想而知,“流放生活”對一個高傲的貴族而言,何等嚴峻。首先他要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如果生存無法保證,思考和寫作自然無法繼續。
史料顯示,屈原是個非常講究穿戴的貴族大夫,“峨冠博帶、長劍美玉”,高貴得近乎任性。但是這樣的高級穿戴,需要財力的保證。當流放的日子來臨時,如何保存這份高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