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有哪十二位被賜予謚號的大臣?何人謚號最好?
文章分類:西周
你也會想看的:西周是因褒姒亡國的嗎?我不以為然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傢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績和過錯,不僅難以給出定論,也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所以,古人為瞭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謚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後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謚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蜀漢立國時間短,得謚的大臣並不多,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這樣記載:“初,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後主時,諸葛亮功德蓋世,蔣琬、費禕荷國之重,亦見謚;陳祗寵待,特加殊獎,夏侯霸遠來歸國,故復得謚;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及雲乃追謚,時論以為榮。”。根據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蜀漢加“謚”的不過12人而已。這12個人得謚的情況分為兩種,一是死後即謚,如法正、武侯、蔣、費、陳、夏侯6人;二是追謚,分兩批: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謚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景耀四年春三月,追謚故將軍趙雲。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這些名臣的謚號。
一、法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