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臏的經典戰裡看破釜沉舟的項羽到底打破瞭多少口鍋?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馬國興:莊子論手搏之道

在任何時代,打仗都要吃飯,這個是大事情。當年趙括被秦將白起圍困瞭40多天,也是因為斷瞭糧食,才逼得沒辦法,沖出關口來找秦軍搶糧食,不是趙國不支援,也是因為這場戰爭完全是兩國傾全國之力來對抗,就算給趙括的40萬打個折扣,20萬人每天吃喝拉撒,背後的人力物力絕對是要超過幾十萬人的。所以,趙括估計是被圍得沒辦法瞭,才出此下策。可憐的是,這幫餓瞭40多天的趙軍,自然不是尚有補給的秦軍的對手,很快就被滅瞭。
於是,吃飯的事情還常常被用來作為戰爭的計謀派上用場,齊國攻打魏國之時,孫臏與魏軍接觸後假裝敗退,敗退中第一天挖10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到5萬個爐灶,第三天減少到3萬個爐灶,用這種減灶的辦法,讓魏國誤以為齊軍士兵無心打仗,半路上就不斷有逃兵,覺得追趕過去會輕易取得勝利,魏國如此輕敵,也難怪最後被殲滅瞭10多萬人。
按照一個鍋煮飯,一個鍋炒菜,假設先秦時期士兵打仗也要背鍋的話,講究輕裝上陣,10人口糧的大鍋畢竟太重瞭,他們是不太可能背這種鍋的,最多也就背滿足3-5人的小鍋。以5人標準計算,2口鍋滿足5人,10萬個鍋至少就能滿足25萬人的吃吃喝喝,即便到瞭最後隻有3萬個鍋瞭,也可以滿足7萬多人的軍糧。就算孫臏真的隻有3萬口鍋,以7萬人殲滅魏國10多萬人,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