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苦難是人間的一個常態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道光帝和趙匡胤都崇尚節儉,為何卻一個被人罵,一個被人誇?
文:向尚瞰讀史專欄作傢)
北宋名臣范仲淹,出生後一年即喪父,母親為生活所迫而改嫁。范少時在附近山中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東方欲曉,僧人們都起床瞭,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隻煮一鍋稠粥,涼瞭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後來他又到南京應天府書院免費就學,入學後,范晝夜不停地苦讀 ,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瞭極點,就用涼水澆臉,來驅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長期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也不濟,一天隻能喝上一頓。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是難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卻從不叫苦。
功夫不負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讀,范仲淹終於成瞭一個精通儒傢經典,博學多才,又擅長詩文的人。他通過科舉考中進士,開始瞭他的從政生涯。從青年時代開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個有益於天下的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他政治抱負的深刻表述。為官數十載,范在朝廷犯顏直諫,多次遭貶。他又推行瞭慶歷新政,開創瞭北宋士大夫議政的風氣,傳播瞭改革思想,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