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最真實的三國群雄之袁紹:四世三公官渡落寞
袁紹,一個本應在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歷史上大放異彩的名字。一個擁有著“四世三公”顯赫傢世的官宦才俊;一個雄踞冀、並、青、幽四州的諸侯霸主;一個統轄數十萬兵馬的東漢朝廷“大將軍”。然而,這位東漢末期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方諸侯,卻隨著一場關乎生死的“官渡大戰”而迅速落敗,最終在憂憤慚羞中命赴黃泉,所創基業也盡付曹操之手,實在令後人惋惜感嘆。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由於傢族的顯赫,使得少年時的他即聞名天下,據《三國志》所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可見,袁紹在天下震蕩的東漢末年,在“名門望族”的光環之下,並不是一個虛靡度日的紈絝子弟。相反,他是一個年輕有為、胸懷天下的傑出人才。東漢後期,外戚宦官交替幹政,皇帝往往處於傀儡甚至隨時身死的境地,在靈帝駕崩之後,大將軍何進立妹妹何太後之子劉辯為帝,是為少帝,並且與袁紹密謀,想借此機會誅殺宦官。不料何太後卻反對誅殺宦官,不得已,何進隻得命西涼刺史董卓入京,想要以此脅迫何太後就范,而此時宦官們的表現卻是“黃門、常侍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袁紹勸其乘此機會誅殺宦官,而何進卻被宦官們表面的“恭順”所迷惑,沒有采納袁紹的意見,最後被宦官們誅殺。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袁紹那敏銳的政治嗅覺,這就足以證明袁紹並不是一個昏聵暗昧之人。董卓入京之後,欲廢少帝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在試探袁紹意見時,袁紹意見與其相左,於是二人心生嫌隙,但由於董卓勢大,袁紹最終隻能“橫刀長揖而去”,袁紹由此出奔冀州。而董卓在聽瞭侍中周毖、議郎何顒等人的勸進之後,反而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這就為袁紹積蓄發展勢力爭取瞭時間,在董卓荼毒京都洛陽之後,激起瞭百姓乃至各路諸侯的反抗之心,於是就有瞭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的“義舉”,而袁紹也因為傢世的淵源而被推為“盟主”,但由於各路諸侯心懷鬼胎,討伐最終失敗瞭。但袁紹卻因禍得福,賺取瞭冀州,並從此接連取得瞭並、青二州,使實力進一步壯大。可是,在袁紹的政治生涯中,他卻接連犯瞭數個致命的錯誤,以至原本所創的大業全部付諸東流,使原本大好的形勢也發生瞭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