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魯迅的小說,感受殘酷或死亡之美|止庵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說來我讀魯迅的小說最早,傢裡有一套《魯迅全集》,其中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我很小的時候就翻過,但是年幼無知,看不大懂。懂得一些,總在二十歲之後。其中《明天》是一篇我久久難以理解的小說,總覺得單四嫂子很無辜,為什麼她的兒子一定要死呢,而且最後連夢也不能夢見——那結尾寫得很隱晦,是“不恤用瞭曲筆”,而魯迅在《<吶喊>自序》裡對“在《明天》裡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耿耿於懷。我覺得由此可以體會魯迅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當然並非全部,但肯定是不應忽略的重要方面。再如《藥》,華小栓是否也可以有別一種結局,即他吃瞭蘸瞭夏瑜的血的饅頭,病勢竟好轉瞭呢。這或許於作品的藝術震撼力有所減弱,但是在主題上並無大礙,至少提出這種可能性是無妨的。而魯迅如此選擇,除瞭藝術方面的考慮之外,是否也有別的因素呢。我由此感受到他的作品中的一種殘酷或死亡之美,這在以往中國小說中幾乎是見不到的。我覺得《彷徨》比《吶喊》更冷峻,更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