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魅力也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顏真卿《爭座位帖》,米芾稱它是“顏書第一”
今年是蘇東坡誕辰980周年,日前,央視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甫一播出,就收獲瞭不小的關註。作為一位宋朝文人,竟然能在身後近千年的歷史中收獲持續不斷的關註,直至今天依然熱度不減,也是一個頗為有趣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蘇軾可以在千年傳承中,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愛?王國維先生的一句話,或許可作為解釋:“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這句話說得很明白,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他們之所以能光照千古,不隻是作品,更是人格。
蘇軾人格偉大在哪?首先是一心為民的情懷。蘇軾有著多年的貶謫生涯,然而他並不灰心喪氣,每到一地,總想著造福一方百姓。即以登州為例,元豐八年1085年)蘇東坡知登州今蓬萊)軍州事,隻有5天時間,即奉調回京。雖然時間很短,但他寫成兩篇“調查報告”,遞交朝廷。一是《乞罷登萊榷鹽狀》,文章指出:百姓曬鹽,必須賣給官府,官府統一發售,貪弊成風,建議鹽戶自行發售,官府收稅。此議被準,百姓享此福利直到清末。另一篇《登州召還議水軍狀》,根據登州的邊防戰略地位,要求修築工事,加強戰備。5天時間,兩宗大事。當地民眾緬懷他的卓然建樹,修蘇公祠於蓬萊閣。民眾傳頌:“五天登州府,千年蘇公祠。”因此蘇軾去世時,“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可見蘇軾在百姓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