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為歷代人民盛愛不衰?
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書聖”,固然與梁武帝蕭衍、唐太宗李世民的厚愛與彰揚分不開。但其書法能在幾千年來為人民盛愛不衰,卻有著更深刻的內在因素,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逐漸擺脫瞭“讖諱經學”、“天命觀”的枷索,主觀意識逐漸醒覺,以人為中心的審美評價開始擴散。王羲之正是這種醒覺的先行者。他以刻苦的治學態度,遍訪大江南北,搜尋名傢真跡,開闊瞭眼界,又以大膽的超越精神不蹈古人窠臼,脫離成法羈絆,創造瞭自己的獨特風格,成為唯美主義書法藝術的創始人。所以,盡管他的書法當時並不為一般人所喜愛,甚至遭到包括他叔父王導在內的一些守舊派書傢的非難,卻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後代人的喜愛。
通觀王羲之為世人所重的歷史過程,我們可以說,王羲之之所以被稱為書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蘭亭序》一帖的風貌意蘊和其文中所描寫的人際關系,自然美景,達到瞭貼切入微,完美和諧的統一。這種唯美主義的書法風范,又是作者當時心緒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充分宣泄,因此,其創造出來的書法藝術品能超時越空。沁入人類相通的審美意識當中,構成使人們感到愉悅、暢蕩的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高層次審美享受。這種天人合一,混然一體的美的藝術創造自然會受到人類的普遍的愛。如果王羲之的書法沒有這種深刻的美的內涵,即使皇帝再吹捧也沒用的。據說,王羲之在寫瞭這帖《蘭亭序》以後,又重寫瞭很多次,終因難與此帖相媲美而未見傳世。在後來的歷代封建王朝中,被皇帝吹捧上瞭天的書法傢何止數,他們雖然當時曾炫赫一時,但卻終被歷史所淹沒,就是因為它們本身的藝術創造。並沒有達到一定的審美高度,所以就難於被世人所認可而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