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為民的王安石為何會落個官恨民怨的悲情下場?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資治通鑒》的成功離不開司馬光的團隊
公元1067年,一個名為趙頊的年輕人走向歷史的前臺,成為北宋的第六任皇帝,是為宋神宗。
當時,趙頊隻有20歲,卻從父親手中接下瞭一副沉重的治國擔子。說其沉重,是因為當時的北宋已早現疲態,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北宋的統治面臨一系列危機,軍費開支龐大,官僚機構臃腫而政費繁多,加上每年贈送遼和西夏的大量歲幣,使北宋財政年年虧空。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公元1065年(北宋治平二年)宋朝財政虧空已達1750餘萬。廣大農民由於豪強兼並、高利貸盤剝和賦稅徭役的加重,屢屢暴動反抗。
年輕的趙頊不得不重新思考老祖宗定下的治國方針,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年輕人有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所以,上任後,趙頊就想甩開膀子大幹一場。《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