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寧願修長城也不打匈奴?
文章分類:秦朝
你也會想看的:“荊軻刺秦王”的前因後果,燕太子丹是睿智還是愚笨?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內蒙古的河套地區,秦朝大將蒙恬率領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兇狠的匈奴騎兵展開瞭一場殊死之戰,剛剛統一天下的秦軍士氣正旺,一舉拿下瞭河套地區。匈奴殘部望風而逃,遠遁大漠。然而,凱旋的秦軍得到的命令卻不是再接再厲,攻占漠北,而是轉攻為守,30萬大軍以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國的北方長城為基礎,就地修築長城,從西北的臨洮一帶一直延伸到遼東,橫貫東西的萬裡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究竟是什麼導致瞭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盡全國的財力、人力去修築長城呢?因為秦始皇不僅是我國一位傑出的政治傢,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濟學傢,他肯定算過一筆經濟賬。讓我們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來思考對付匈奴的難題。首先,秦始皇統治的民眾基本上都是農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與匈奴作戰,就需要相當數量的騎兵。
把平時基本不騎馬的農夫轉變為強大的騎兵,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訓練,同時由於這些農民當瞭兵,不能再從事農耕瞭,還要蒙受生產上的勞動力損失。況且即使有瞭強大的騎兵,要送他們到北方草原深處作戰,糧草的運輸和損耗也是一筆很可怕的開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