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 羅貫中有多討厭曹操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闖王李自成的寶藏到底藏在哪裡
據說最高明的小說寫作手法,在於對自己小說當中的角色及小說情節始終抱以一種超然事外的寫作態度,既不加入半分作者的個人價值取向,亦不強行加入作者個人的情感取向,而僅僅隻是憑借著一種旁觀者的態度公平公正公開地對待自己的小說中的角色及情節。如果這個道聽途說而來的寫作技巧屬實的話,那麼羅貫中無疑地夠不上高明,《三國演義》當中的“尊劉貶曹”,雖然說是深受陣壽的正史《三國志》的影響,但是仍可讀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當中對曹操的厭惡,畢竟陣壽的《三國志》作為正史來撰寫往往在政治當局的幹涉下,得竭力地逢合當時政治當局的口味這總是令人懷疑《三國志》作為史實的真實程度)。
但是《三國演義》作為一部通俗小說,其在創作空間上的范疇,遠遠比《三國志》還要來得更寬廣,可以發揮想象力進行再創作而不受史書的拘束。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未能做到站在中立的角度上寫作,隻能證明瞭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曹操心存成見。我們所眾所周知的,人的思維往往都是帶著一種主觀上的觀點來對待事物的,而主觀上的觀點一般都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慣性。一旦一個人心裡對另一個人帶上瞭成見,眼光所及也僅僅隻是那個人的種種缺陷,甚至是連那個人的優點也會因為那個人還有著這種優點而更加地醋意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