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從甲午戰爭中可得結論,他的做法讓人心寒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鄭板橋“難得糊塗”的魅力何在?
倘若我們為每個人都進行標記劃分的話,那麼“賣國賊”、“大漢奸”就是李鴻章的標志性名詞瞭。為何說他是一個大漢奸呢?因為他解決與他國紛爭的方式,就隻有割地求和,或是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反正就是為瞭避免戰火,一味地屈服讓步、一味地退讓將就。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他也是持著退讓原則,導致北洋艦隊全部為國捐軀,陸軍也是一敗塗地。當八國聯合侵略我國時,他煽動國人一起自保,還是不抵抗政策。一次退讓沒關系,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於侵略者,漸漸地也就坐實瞭“賣國賊”這一位置,就算他曾經也是清朝中興名臣、曾也是功績累累,但是一想到他,我們腦袋裡浮現的便是賣國這個嘴臉。為何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從甲午戰爭中可得出結論,他的做法讓人心寒。早在戰爭未發生時,李鴻章就知曉中日必定會打仗,但他卻一直不予抵抗,一心不想與日本開戰。他一直在盤旋,可是日本卻不吃他那一套,執意要與中國開戰。
由於中日兩國在對朝鮮方面持有對立態度,一點小摩擦就要大動幹戈,這便成瞭甲午中日戰爭的開端。那時,清朝皇帝派遣衛汝貴等四名大將,集結大量軍隊去進行抗日援朝。清朝當時出兵1.8萬,擁有先進的槍支和大炮,況且還有葉志超駐軍朝鮮的經驗,對抗1.6萬日軍還是勝算相當大的。奈何遇上一個凡事得過且過的李鴻章,結果顯然易見是失敗瞭。在戰爭爆發前,李鴻章讓衛汝貴先去探探敵情,等到全部援軍都到齊再進攻。隨後又說,目前守住平壤就行瞭,等到各方都準備妥當,再伺機而動。這都不能很明顯的表示李鴻章那種退讓、屈服的原則,或許是在顧慮皇命,不敢太過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