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弘是漢武帝唯一信重的丞相
漢武臨朝以來,下令誅殺的丞相有五個禦史大夫等其他重臣不在其內),有的還遭滅族之禍。那麼,他難道沒有信重的丞相嗎?有,公孫弘是唯一的一位。此人原來是個放豬的,四十多歲時始學《春秋》等儒傢經典,六十歲那年招賢良文學士,中選為博士。為使匈奴,回來述職時不合皇帝意,皇帝發怒,公孫弘害怕,以有病為名跑回瞭老傢。本來他的仕途之路已經終止,可後來郡國舉賢良文學又把他推薦瞭上去。他推辭說,以前出使匈奴差點獲罪,還是另選別人吧。也許是實在無人可選,公孫弘第二次被推薦瞭上去。這次他時來運轉。武帝下詔求問天文地理,古往今來治道之本,讓舉薦上來的人“詳具其對,著之於篇”上奏皇帝,由皇帝親覽,其實相當於後代的廷試。參與策試者百餘人,主持其事的官員認為公孫弘的章奏不好,把他的名次排在瞭後面,可武帝閱後,卻把他拔擢為第一名。皇帝召其入見,見其風度不凡,復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成為後備幹部。
公孫弘見作文議論可以升官,愈發努力,連續上書,博武帝歡喜,職位也不斷升遷,不久即以高年躍居丞相。凡封丞相,原先得有爵位,公孫弘未曾封侯,武帝打破慣例,對公孫弘先拜丞相後封侯,可見眷寵之深。公孫弘真以才德博帝王之寵嗎?很多有才德的人仕路蹭蹬,甚至丟掉瞭性命,為何公孫弘獨能平步青雲?那是因為公孫弘老奸巨滑,善處廟堂之間,知道如何討好君主。“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廷爭”。他把自己的主意一一列出,讓帝王自己決策,決不因意見不同堅持己見,和人爭執。既得籌謀之實,又不擔任何責任和風險。他還會利用別人當“槍手”,大臣汲黯就常被他利用,二人商議好向皇帝奏事,見帝後,他推汲黯先說,自己看皇帝的反映在一邊“溜縫”。有時與公卿大臣商量好的事情,到瞭皇帝面前,立刻見風使舵,站到皇帝一邊。氣得汲黯當場揭他的老底:“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皇帝當場問公孫弘,公孫弘卻虛晃一槍:“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一句話,我是沒有原則和操守的,隻是無條件站在皇帝一邊,你要知道我的苦心就認為我忠,不知道我的苦心,就認為我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