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風箏緣”
文章分類:清朝
“階下兒童仰面對,清明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怒別離。”這是《紅樓夢》裡以風箏為謎底的一則謎語。讀者在贊嘆曹雪芹的謎語構思精巧的同時,多半不會想到,曹雪芹還是一位真正的“風箏大師”,他和風箏的淵源在歷史上屢有記載。
曹雪芹約1715—約1763)“素性放達,曾身雜優伶而被鑰空房”。他的愛好研究廣泛: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除瞭《紅樓夢》,另一部珍貴著作卻少有人知,那就是佚著《廢藝齋集稿》。其中,第二冊題為《南鷂北鳶考工志》,講述的是我國南北方風箏的制作工藝。書中對各種風箏的紮制、彩繪均附圖說明,各種技巧方法,更是被他編成朗朗上口,易記且優美的詩段,實在是賞心悅目。
宋惠民油畫《曹雪芹》資料圖)
那麼,這位詩文俱佳的風流才子怎麼會想到寫這樣一部工藝專著呢?
曹雪芹在《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是這樣寫的,他的老朋友於景廉,當兵傷足,無以為生。年關已至,傢中三天未見吃食,兒女啼哭。他來曹雪芹處借貸時無意間提及,京城的公子哥們買隻風箏的錢,就夠他一傢老小好幾個月的生計瞭。曹雪芹一向精於此道,就紮瞭幾個給於景廉,叫他拿去賣賣看。除夕那天,於景廉牽著驢,滿載時蔬酒肉前來道謝。原來風箏高價售空。曹雪芹由此想到,如果將紮風箏的手藝傳授給鰥寡孤獨、老弱病殘,讓他們皆可自食其力,豈不更好?於是,曹雪芹著成《廢藝齋集稿》八卷,記錄瞭身有殘疾者用以謀生的各種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