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的施瑯大將軍是如何收復臺灣的?他又為何毀譽參半?
文章分類:清朝
作者:林小靜,復旦大學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施瑯最初是跟隨鄭成功之父鄭芝龍,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龍歸順清朝,其後再度反清,投鄭成功部參與反清鬥爭,與鄭成功生隙後又再度降清,經同為降清鄭將黃梧的舉薦,初任同安副將,後一路升到瞭福建水師提督。從康熙三年1664)起,曾多次建議征臺,並主動請纓攻打澎湖、臺灣,同年七月,他被康熙封為靖海將軍,先後兩次率兵征臺,但均無功而返。此後十多年間,施瑯多次上奏請求征討臺灣,遭到康熙帝的拒絕。
施瑯
清廷對臺灣的政策經歷瞭由“剿”到“撫”再到“剿撫並用”的過程,起初清朝趁鄭成功去世,鄭氏政權內部爭鬥激烈,趁機派施瑯征臺,但因“風濤所阻”未能取得勝利。康熙親政後,將精力主要放在平定國內戰事和發展生產上,故而清廷內部對外主和派占瞭上風,施瑯也因此被免去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留京改授內大臣。隨著康熙八年1669年)鏟除鰲拜集團、康熙二十年1681年)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康熙帝又改變對臺政策,力排眾議決定武力征剿臺灣。福建督撫姚啟聖和內閣學士李光地曾多次舉薦施瑯擔任征臺將領,姚啟聖更是為此先後四次上疏,最終康熙帝下令重新起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又經施瑯多次爭取,命他享有專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