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蒙恬北伐並非匈奴 漢武揚鞭血戰漠北遠勝於秦
秦始皇完成吞並六國的霸業之後,秦國的戰爭機器並不能說停就停。秦始皇必須面對數十上百萬無法立即恢復到正常生產狀態的帝國軍隊。於是這些已經習慣瞭戰爭的士卒們,便在秦帝國中央的的驅動下,分別向南與向北去拓寬更遠的邊境。其中,那支去到北方的秦軍在大將蒙恬的帶領下,向北進攻遊牧民族長期盤踞的河套地區,並留下瞭“秦軍北伐並輕而易舉擊敗草原霸主匈奴”的所謂佳話。這一勝利也成為瞭日後中原文明自我標榜的“對抗草原遊牧帝國第一次大勝”,並隨著時間的流 逝,終於在近些年成功超越瞭後來漢朝對匈奴的總體性勝利。然而細細推敲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一說法本身很難經得住考證。
農耕對遊牧的戰爭模式
在細究秦軍北上的前因後果之前,我們不能不去考察,歷史上農耕文明遊牧文明間的戰爭,大體上是什麼樣子形式的。我國歷史上漢朝與匈奴的長期對抗,無疑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范本。縱觀整個世界歷史進程,這樣的案例也決不再少數。比如早在秦國統一中原之前的三個世紀,即公元前6世紀前後,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就組織過一次對黑海地區遊牧民族斯基泰人的大規模遠征。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農耕與遊牧之間的較量。
由於斯基泰人大部分生活在今天的羅馬尼亞地區和烏克蘭大平原之間,而波斯帝國當時的領土都位於亞洲地區。所以這次遠征不僅僅是一次對遊牧民族的陸上奔襲作戰,更是人流歷史上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跨海遠征。大流士從他的首都之一,位於今天波斯灣以北地區的蘇薩城出發,隨行的包括波斯王室的精銳部隊在內的波斯軍隊。此外還有大量從帝國東部地區征調的兵馬。這些軍隊沿著帝國境內的高速公裡----王室大道,向西北方向前進。沿途各個省份的駐軍都被抽調一些加入進來,一路經過今天的兩河地區,再橫跨整個小亞細亞半島。全程將近2400多公裡。帝國西部的很多部隊則利用大大小小的交通網絡趕到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交界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主力中央部隊匯合。除瞭征用瞭大量船隻幫助渡海之外,希臘的工程師還為波斯軍隊建造瞭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跨海浮橋,讓波斯大軍順利跨入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