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 | 張克:“倘若”與“然而”——魯迅話語世界的理想類型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1911年民國臨時政府初建 宋教仁不想孫中山當總統
編者按
學者徐麟說,“魯迅現象本質上是一種罕見的個體語言現象。”但魯迅的語言遠比其思想影響更難觀察和描述,“幽暗的閃光和奇異的線條時而流動時而停頓,正像熔化的金屬尚未找到一個模子”。如何探究這一“罕見的個體語言現象”,我們面臨著方法論上的挑戰。本文作者張克追問,“尚未找到一個模子”是否正是魯迅特有的“模子”呢?是否可以在話語形式上建立起這種“模子”呢?也即,是否可以建立起一種可資分析的話語形式的理想類型呢?作者認為最能反映出魯迅話語形式特征的“理想類型”應是:“倘若……然而……”。其所代表的話語形式不僅最能體現出魯迅話語方式的特征:“在場性體驗”,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地容納魯迅高度的理性與強烈的抒情相纏繞的復雜性。但是,對所謂“倘若……然而……”這一話語形式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句式、語氣及修辭學層次上,還應當視為是魯迅整體的價值意向在其語言表達中顯現的語態和形式感。因此,本文的解析從具體的話語句式入手,繼而滲透到對魯迅整個話語世界的結構、節奏、敘述等分析中,就魯迅整體的價值意向、生存體驗等做出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