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逃難的劉備還要帶著十餘萬民眾,真的是出於他的“仁義”嗎?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三國演義中八大英雄臨終遺言,劉備最矯情董卓最坑爹
建安十三年208年),北方基本大定,曹操趁劉表新喪,局勢未穩,率大軍兵鋒直指荊州,剛接管荊州的劉琮以己弱不抵強敵而選擇投降。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局,劉備隻好放棄新野,向南投奔劉琦。然而,就是劉備逃難的過程,還帶領著十餘萬之眾,如果不是曹操的精騎在當陽擊敗瞭他,劉備還不願棄民獨走。《三國演義》一書將此事歸於劉備的“仁義”,更是大書特書,以反襯曹操的奸詐。那麼,帶領十餘萬民眾撤退是真的出於他的“仁義”嗎?
首先,自黃巾起義之後,軍閥割據,戰爭不斷,而此過程的軍費、軍隊等活動離不開人的參與,自然民眾就是軍閥爭奪的資源之一。標榜光復漢室的劉備內心十分清楚此道理。面對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他更希望的是將損失降至最低,帶著民眾逃離至少可以留下東山再起的力量。事實上,除瞭劉備外,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曾智解白馬之圍,遷走白馬民眾;失去街亭後,諸葛亮也曾遷走西縣千餘傢人口。當然,後面兩位遷民成功,而劉備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