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變形記——死瞭390年之後,魏忠賢怎麼就被洗白成中流砥柱瞭?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趙高、梁冀、蔡京、劉瑾、嚴嵩、和珅,誰是第一大貪官?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一位叫張瑗的巡城禦史在北京郊外巡視時突然震驚地發現,在西山碧雲寺一側,有一座極其壯麗宏大的墳墓,居然是前朝的一代太監傳奇:“九千歲”魏忠賢。
當然,魏公公萬年被打倒,死相難看,死後也並沒有福緣入住這座他為自己準備的豪華陰宅,但是出於巨大的政治責任感,張瑗還是立即上疏康熙,痛心疾首的表示“乃畿輔近地,尚留此穢惡之跡,僭越之制,何以儆巨憝、昭大法哉?”,要求毀碑平墳。這一請求立即得到瞭康熙的批準,將魏忠賢的大墓徹底鏟平,再無任何遺跡。
12月11日是廠公魏忠賢逝世390周年,墓雖早已湮滅,卻也不必擔心廠公的身後淒涼。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上,想必處處都有公公的隔代知音們在虎目含淚,為千古奇冤打call。

百度貼吧裡有一個“魏忠賢吧”,Slogan叫“廠臣魏忠賢功在社稷,海內之共見共聞”。吧內文章的標題多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東林黨才是禍國殃民的廢物》《東林黨人誤國,如果魏公公沒死就好瞭》《魏忠賢:大明帝國的最後守護神》此類經典畫風;一篇大概是吧主寫的鎮吧強文,更是大走成功學勵志路線雲:“即便拋開魏忠賢的功過不說,我們在這裡要學習的是他的精神,從一個傢徒四壁的農民出身,混到權傾朝野的人物,這其中包含瞭多少智慧、辛酸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