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藩王作亂:為何隻有燕王朱棣永流傳?
藩王自古有之,源於封建制度,所謂封建,即是分封建制,自古有之,至周朝蔚為大觀。經歷瞭西周的春秋和戰國,諸侯做大,滅瞭周朝,繼而秦統一瞭中國,實行郡縣制度,後來的王朝也多有采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瞭藩王作亂如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隋朝至元朝沒有瞭藩王的問題,但是藩鎮割據等問題也凸顯。到瞭明朝,明太祖推崇周禮,並鑒於歷代功臣、外戚、宦官幹政的教訓,試圖通過加強分封來鞏固皇權,洪武二年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晉、燕、吳、楚等十國,強調:“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傢,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此“為久安長治之計”。雖然朱元璋也防止藩王作亂,申明諸王“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但是藩王隻要出現,由於跟皇帝的天然血緣關系,造反毫無壓力。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明朝的藩王作亂。1、靖難之役:朱棣永流傳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定先易後難之策,從勢力較小的藩王下手,再集中力量對付勢力較大的藩王。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殊不知這樣打草驚蛇,引起瞭燕王和寧王的防備,當然建文帝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準備鏟除朱棣,於是燕王聯合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號恰是漢初七國之亂的“清君側”,也是朱元璋所規定的祖制,即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靖難”之權明太祖為避免權臣擅政而制定)。雙方展開戰爭,打瞭四年,燕王朱棣打敗建文帝,奪權成功,即皇帝位,為永樂帝。此次奪權在歷史上甚為出名,影響頗大。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亂中,隻有朱棣的靖難之役成功,從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脈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