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然帶兵看“作風養成”
文章分類:孫吳
朱然,三國時期東吳大將。他為《三國志》等中國古代史書所記載,主要是因為他曾參與過影響三國走勢的三次重大作戰行動:其一是在東吳主帥呂蒙敗關羽的荊州一役中,作為呂蒙麾下大將的朱然和另一將領潘璋一起,在關鍵的阻擊戰中成功擒獲瞭蜀國賴為幹城的大將關羽父子,一戰而赫然成名;其二是其在另一東吳名將陸遜大敗劉備的“夷陵之戰”中,率軍攻破蜀軍前鋒,截斷蜀軍後路,迫使劉備敗退白帝,從此奠定瞭吳強蜀弱的兩國局勢;其三是當東吳與蜀國交戰之時,駐守江陵的朱然判斷魏軍必乘虛而入,因而提前準備,並在此後的江陵保衛戰中,當東吳援軍被曹軍擊潰,朱然指揮僅剩的5000孤軍擊退曹魏數萬大軍的圍攻,三戰而威震曹軍。
然而,在名將輩出的東吳,因為有周瑜、呂蒙和陸遜等名將的光芒遮掩,特別是經過《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渲染,朱然作為名將的真實歷史並不為後世所重視和研究。近日重讀《三國志·吳書》,仔細品味其中有關朱然章節,一方面深為朱然被後世軍史研究“冷落”而嘆息,一方面又為其作為軍人的“優良作風養成”而贊嘆。
一向被後世史傢稱譽為比較客觀記載歷史的《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朱然是這樣描繪的:“然長不盈七尺,氣候分明,內行修潔,其所文采,惟施軍器,餘皆質素。終日欽欽,常在戰場,臨急膽定,尤過絕人,雖世無事,每朝夕嚴鼓,兵在營者,咸行裝就隊,以此玩敵,使不知所備,故出輒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