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新婦地黃湯帖》,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晉安帝司馬德宗:為何被稱為“白癡皇帝”
東晉大書傢王獻之,王羲之的第七子,書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並稱為“二王”。王羲之一傢數子均諸書法,唯獨王獻之最具秉賦,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從而也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瞭卓越貢獻。他的字在筆勢與氣韻上要超過其父,米芾稱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即是指在草書上的“一筆書”狂草。他還勸其父“改其體”,足見其書藝創造上的膽略,不愧被後世褒稱“小聖”。
王獻之小時即開始學書。著名書法傢衛夫人賜給他一篇自書的《大雅吟》,父親王羲之暗暗從後掣其筆,未能掣動,贊嘆說:“此兒後當復有磊名”。還有一次,他在壁上書寫方丈大字,觀者數百人,王羲之“甚以為能”。王獻之不僅工書法,亦善丹青。桓溫曾使其書扇,墨誤扇上,王獻之就墨的斑點,畫瞭一頭雜色母牛,體神甚為生動。
王獻之書法兼精諸體,尤善行草。他師承張芝、王羲之,所書《洛神賦》頗似父風。也又勇於創新。早年即勸其父“改體”,認為古法“局而執”,“事貴變通”。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出瞭“破體”,形成瞭“行楷”、“行草”等新體。他還創造瞭草書的“一筆書”,即在一幅作品裡,所有的字要氣脈相通,似一筆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