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宋太宗也很無奈
與雍熙北伐相比,說明大兵團作戰可能失敗,防守可能勝利,觸動瞭宋太宗。促成瞭他考慮,宋遼關系中應該怎麼做。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禦?這些影響瞭宋太宗的決策。所以宋遼關系在這時發生瞭重大變化。大宋開始改變為被動防守。這樣的戰略決策是怎麼確立的?措施有哪些?宋太宗真是千古罪人嗎?這是本集重點。大宋中央政府中展開瞭激烈的討論。一是討論進攻還是息兵。
柳開主戰,是代表,公開提出要求宋太宗給他兵,去前方殺敵。他發現遼國有白萬德,有一個親傢就是他管轄下的一個鄉紳。柳開知道這個消息後,找到這個親傢,多次拜訪,達成協議,去說服白萬德。白萬德派人來請示什麼時候打開城門。這時,柳開被調任瞭,到全州去做知州瞭。這說明仍有強大的主戰派實力。兩派之爭:主戰派想打,有理由。一是戎狄有劣根性,他們不講道理,講以德服人,完全是對牛彈琴。二是戰敗不代表不能再戰。遼軍在戰爭前滋生瞭驕傲情緒。三是不戰是畏懦行為。大宋近四百個州,一個小契丹才多大地方?這種情況下憑什麼不打?總的來看,主戰派情感大於理智。主和的,主張息兵,也有道理。一是不具備大規模作戰的條件。一是地利沒瞭。幽州的險要地段被占瞭。整個河北是平原,無險可守。二是再戰會引起連鎖性的間題。最重要的是傷農。兵源來自農民。男性的青壯年,當兵,就減少瞭勞動力。傷瞭農就傷瞭根本。三是息兵有利於國內的發展。息戰派主張不打。好處在總結瞭當時的實際情況。理由客觀。息戰派內部還有和與守的間題。宋軍不主動挑起戰爭時,怎麼處理?一是主和,二是主守,三是和後再戰。主守派的意見是來則禦之去則勿逐。這派意見並不主張劃固定疆界。和後再戰意見也明確。初級階段要退讓,發展生產。國力強大瞭,到瞭高級階段,再開戰。這就有瞭三個層次,一是一決勝負,二是屈尊求和,三是來去有法。主戰與息兵就有瞭三個層次的意見。